•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石油沥青的主要技术性质是什么(石油参考文献
  • 石油地质职称论文(石油地质职称论文怎么写)
  • 地质学毕业后的对口工作大多会到处跑吗
  • 限俄油价也没用了?石油市场供应问题严峻,欧
  • 石油马来鳄--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精品

通知公告

  • 《新疆石油地质》刊物宗旨
  • 《新疆石油地质》征稿要求
  • 《新疆石油地质》投稿方式
  • 《新疆石油地质》数据库收录影响力
  • 《新疆石油地质》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四名地质队员,迷失哀牢山这10天(2)

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2日 03:20:12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 搜救队员发现的失联队员的雨衣残片。 这些线索都证明搜救队离失联的地质队员越来越近了。 21日18时33分,搜救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仪成功发

·搜救队员发现的失联队员的雨衣残片。

这些线索都证明搜救队离失联的地质队员越来越近了。

21日18时33分,搜救人员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仪成功发现了三名失联队员的位置。但当搜救人员抵达时,只看到三名地质队员躺在地上的遗体。次日早上,第四名地质队员的遗体也在一个陡坎下方被发现。

谭章对媒体表示,在搜救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牺牲的队员具备很强的野外求生技能。山中留下的痕迹表明,四人在牺牲前,曾试图顺着溪流向下游挺进,并用油漆在沿河的石板上面留下标志。这说明地质队可能希望沿着水道找到下游的村庄。

·地质队员在小溪边的石板上留下的油漆记号。

根据搜救现场痕迹还原,四名地质队员在发现无法于13日当日翻过山脉后,便决定在山中搭建临时营地过夜。在四人上山前,地质队驾驶员还特意为他们提供了一瓶汽油,用来野外生火取暖和驱赶野兽。

搜救人员还发现了地质队员们携带的巧克力、八宝粥、蛋黄派和4瓶饮料。这证明地质队员牺牲前,依然保有充沛的食物和饮水,因此可以排除四人因饥渴身亡的可能。

但萦绕在大家心头的一个疑问是:失联的地质队员们带着有卫星定位功能的RTK仪,却为何一直没有打开使用?

对此,目前尚无权威解释。参与救援的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政委刘东君说,哀牢山脉中卫星信号较弱,“我们的卫星电话都很难打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搜救队员打开RTK仪,可能也因卫星信号弱而无法将他们的位置信息传到搜救队的通讯基站。

据搜救人员称,四名地质队员的遗体都衣冠完整,且有明显的失温症状。其中一名队员遗体被发现时面带微笑,其衣服也被掀开。这可能说明地质队员是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因失温死亡的。而在三名队员附近发现的第四名队员,则可能是在发现三名战友因失温失去知觉后,试图联系外界进行求救,但最终也因体力不支,倒在了战友牺牲地附近的陡坎下。

·在哀牢山执行搜救任务的搜救队员。

与此同时,罗盘失灵可能也是导致地质队折戟的主要因素。有搜救队员向媒体表示,四人是在从临时过夜点前往森林样地的路程中出事的。遗体地点距离四人的目的地不过200米距离。

有搜救人员透露,牺牲队员使用的是机械罗盘,因哀牢山上有磁力紊乱现象,影响罗盘正常使用,产生错误的方向指引,使他们一直在围着临时营地转圈,空耗体力,并最终导致他们因体温过低而失去行动能力。

为了保护牺牲人员的遗体,搜救人员选择立刻将遗体抬出哀牢山。但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导致转运遗体的搜救队22日一天仅走了400米。

11月23日21时,在经过了近40小时的长途跋涉,搜救人员终于将四名地质队员的遗体转运出山,送往镇沅县殡仪馆。

在哀牢山迷途近10天的四名队员,终于在这一刻离开了大山。

背后的“沉默英雄”

“我们是同批兵,一起入的伍,当时在新兵连,我们一起训练、聊天,他平时非常踏实,训练也很认真,我记得他是左手写字,字迹非常漂亮。”张金榜曾经的战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然而,四名年轻人生命的笔迹,最终在哀牢山的原始丛林中戛然而止。

中国地大物博,而蕴藏在华夏大地上的无尽宝藏能被发掘、被运用到祖国建设中,背后离不开这些地质工作者的付出。

1949年前,受战乱和研究条件影响,中国地质学家仅对煤、铁、铜等20多种矿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调查,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后来,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石油短缺,全国消耗的近90%的石油都依赖进口。没有可靠的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新中国就难以实现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的目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千上万的地质勘探人奔赴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新疆。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群人便成功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一批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为祖国献上了滚滚石油。

·1954年,当地群众为初进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勘探队员带路。

除了为祖国建设寻找自然资源外,地质勘测也对促进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许多重要学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借助地质勘测和研究,学者们不仅能了解和推演出地球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奥秘,也能更加准确地预知地震、泥石流和岩溶等地质自然灾害,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网址: http://www.xjsydzzz.cn/zonghexinwen/2021/1212/896.html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每天都会遇到毒蛇、曾有同事摔断脊椎!地质工
    下一篇:新疆、陕西和四川,是中国新一轮油气大开发的

    新疆石油地质投稿 | 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新疆石油地质版面费 | 新疆石油地质论文发表 | 新疆石油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新疆石油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